沐浴师恩 感恩兰大
兰大新闻系于1984年正式成立,渠云鸿是兰大新闻系的第三届学生。“兰大4年很短暂,但可以说影响了我一生。”在他看来,兰大的老师、学生思想观念开放、包容,尽管学校地理位置比较偏远,但丝毫不落伍。
大学时的渠云鸿兰大新闻系刚成立不久时,学生们除了上专业课外,还要选修经济系、法律系、管理系的课程。回忆起在校生活和恩师,渠云鸿印象十分深刻,“在我们系,影响最大的是系主任刘树田老师、李东文老师、段京肃等老师,我们离开学校后,还会经常谈起恩师们。”老师们的教学风格和做人做事的严谨态度,影响了渠云鸿的一生。
渠云鸿在《山西日报》实习时,联系分配到山西省纺织工业厅,“当时山西全省有300个大学生进党政机关,其中150个在地市一级,150个在省直机关,我属于后者。”1990年7月进山西纺织厅时,要求提供优秀大学生毕业推荐表。当时兰大没有这种推荐表,渠云鸿报到3个月后才正式办完报到手续。“是毕业时火车上偶遇的史启祯副书记出面帮我解决了推荐表问题,9月才办了正式入职手续。”每每提起史书记,渠云鸿都表示由衷的感谢。
首份工作 收获多多
“那时我的编制在山西省纺织工业厅,是《中国纺织报》山西记者站唯一的专职记者,同时也是厅办公室的科员。”山西纺织厅领导开会或视察时,常常会带上渠云鸿;纺织厅每周举行的厅办会议,一般都是处长们参加,后来也特批渠云鸿列席,这些经历,使得渠云鸿第一份工作受益颇丰。
渠云鸿在山西纺织工业厅工作二年整,本职工作是编写新闻报道、行业信息、动态、会议纪要等,还参与编撰了内刊《山西纺织通讯》。因为工作积极,活力四射,刚刚工作半年,1990年底就被评为厅机关先进工作者;山西记者站也被《中国纺织报》评为先进记者站,这是对渠云鸿及其单位工作的一种肯定。
脱离体制 下海创业
“1992年3月,我前往桂林参加《中国纺织报》年会,没想到,这竟成为我第一段工作的终结。”渠云鸿的老乡,中文系86级校友吕海峰当时和别人合作创立了“惠州市通洁应用化学技术研究所”,桂林年会结束后,渠云鸿绕道广东惠州看望海峰,跟几个校友去惠阳发电厂冷凝器清洗现场参观,尽管条件很艰苦,但一帮年轻人一起创业,气氛很好。“而且当时有种说法‘八十年代看深圳,九十年代看惠州’,受这句话鼓动,抱着自己没成家,‘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想法,也想南下。”
在这之前,渠云鸿也去过一趟广东。1991年10月前后,纺织厅办公室组织直属单位办公室主任到河南、湖北、湖南、广东等地调研“限产压库”(限制落后产能的生产,压缩库存),“那是我第一次来广东,当时感受很强烈,感觉这边和我们那边完全是两个世界,心里就动了念头,想过来,但也只是心动而已,回去以后,躁动的心就慢慢沉寂了。”
通过1991年10月和1992年3月、4月的三次广东之行,渠云鸿最终下定决心前往广东。“当时正好是邓小平南巡以后,全国各地掀起一股下海热潮。4月底,海峰给我打电话,说随时可以过来,他们这边需要人。我跟厅里提出下海的想法,厅长为此在党组会上讲了两次,主任和我谈话,劝我三思,毕竟有省直机关编制不容易。”而渠云鸿当时下定决心要南下,甚至不惜辞职,最后,厅长说“小渠,年轻人闯一闯也好,要走就走吧,给你留条后路,万一在那边站不住脚,还有条退路”,批准把渠云鸿的人事关系挂到直属公司,由行政编制转为了企业编制。
1992年7月3日,渠云鸿从山西离开,7月6日到达惠州,这个日期他记得非常清楚,因为这是他人生中的重要节点。
创业艰难 九死一生
渠云鸿从北方到南方,7月到达广东,正值一年最热的时候,对广东高温潮湿的气候极度不适,不久,头上起了痱子,身上长了疖子,最多时有十三、四个,痛的走路都一颠一颠的,“晚上海峰给我挤,都留下了疤痕,人这样了,白天还得出去跑业务,就这么坚持过来了。”渠云鸿跑业务时,大多数时候是靠两条腿走路,有的地方也可以坐公交车,但要想坐个摩托车,就是十分奢侈的事情了。“我毕业时月工资是120元左右,离开时153元,到了广东,一个月才200块钱,除去吃饭、打电话,就没剩多少钱了。”
1992年9月底,渠云鸿和吕海峰、张宏洋、杨潜等4个校友一起成立了惠州第一家清洗公司——“惠州市通洁清洗技术公司”,张宏洋是总经理,负责总体协调管理,吕海峰和渠云鸿负责业务,杨潜负责技术。
“记得1992年11月我们联系、签署了沙角电厂中央空调清洗项目,合同价3万元,当年觉得是很大一笔费用,因为1992年我们全年的产值才19万多元。合同签下来了,但我们只有理论知识,没实践过这么大的设备,接下项目后,拿到设备的基础资料,搞清楚中央空调的原理和构造、基本清洗工艺流程、现场实际情况后,按照工业清洗尤其是中央空调的清洗流程,认真准备各种材料,对中央空调的主、辅系统分别进行清洗、清理,最终清洗效果让厂里非常满意。”公司将该项目做了多年,这对公司的发展起到一定助推作用,到现在主营业务都是以电厂服务为主。
“1993年,山西一个朋友觉得清洗项目不错,和我们合作在山西成立了山西通洁清洗技术公司,给了我们两万多元技术转让费”。“我们还搞了电脑公司,在粤东推广华光激光照排系统,被好几个报社采用。”此外,我们还开过书店、水电维修部、棋牌俱乐部,在惠州组织举办了三届“富华杯”围棋比赛、“惠州粤北棋王争霸赛”,1993年在惠州市工商局顶楼会议室还搞过大型新年联欢晚会等。
1992、1993年,惠州发展比较快,但到了1993年下半年后,国家经济进行调整,曾经的热点城市惠州、海口、北海都受到冲击,通洁公司的业务也受到非常大的影响。
经济萧条,公司业务减量,同学们在合作过程中慢慢产生矛盾,逐渐各奔东西,自我发展。1997年10月后, 4个创业者就剩渠云鸿一人。“当时我和纺织厅的老领导在电话里聊,想打道回府没脸面,但留下的话,又实在看不到多大的前途,都哭了。”
彷徨无奈中,渠云鸿只能继续坚持。谁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1998年3月,沙角C电厂要搞达标,问我们能不能清洗发电机组外表,包括钢梁和锅炉本体表面等设备,其实我们没洗过,也不知道怎么洗,而且很多设备清洗要高空作业,但硬着胆子把它接下来,边摸索边清洗,当年洗了三台机组,”公司就此起死回生,出现了重大转机。
2002年,因为安全问题,公司又面临生死危机:年初,在珠海清洗卸船机,高压清洗枪射伤一个员工的眼睛;3月,在东莞高空作业时,一个员工从五楼摔亡;5月,公司微型面包车把沙角一个横穿马路的女孩撞昏迷,车被扣了20多天;7月,公司货车在惠阳追尾一部奔驰车,车被扣,赔了不少钱;10月,工程部主管在惠州清洗完一个电池厂的热水锅炉后,点着打火机照看清洗效果,引爆了锅炉里的残留气体,脸和上半身重度烧伤……此外,在一次重要投标活动中,半年总价比另一家公司多了100元,没中标。“总之那年很不顺,人心飘零、动摇,工资拖了四五个月发不出去,好多员工离职,公司随时面临倒闭的风险。好在我个人没出什么问题”,渠云鸿谈起这段经历感叹道:创业非常艰难。
创办企业报 过把总编瘾
2002年最困难的时候,渠云鸿参加中山大学工商管理MBA东莞班的学习,读书一年多,渠云鸿有诸多收获与感悟。当年8月,他创办了《通洁清洗》企业小报,后改名《通洁之声》。刚开始是两个月一期,到2003年改成一个月一期,一直坚持到现在。
“在清洗行业,虽然我们公司不大,但是有这么一份报纸,给别人的感觉不一样。”很多客户对他们的企业文化,对这份小报评价非常高,报纸主要是公司员工对工作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感,没有假大空的东西,很多客户包括一些厂长、部长都说:我们自己的报纸不一定看,但是你们的报纸我会认真仔细地看。
“这份报纸我们一直坚持做,到公司2012年成立20周年时,就整理出了两本书,叫《雨后彩虹-通洁20年》,当作我们公司的宣传、培训资料,对客户也是个形象宣传。”
办企业小报,和渠云鸿在兰州大学新闻专业的学习有直接关系。报纸创办以后,公司业务逐步大大好转,所谓“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企业文化的传播、公司品牌的建立,对公司管理、安全提升、公司形象的影响深远。在客户看来,这样一个劳动密集型企业居然能够办报纸,而且安全管理比较到位,员工敢于直面问题、持续改进,所以,很多业务就愿意交给他们做。
“我们以前是多头并进,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做,惠州、东莞很多酒店的厨房油烟系统是我们在做,还在惠州搞过洗车场,但搞的不成功。”受中大学习时老师“20%的客户创造了公司80%的业务”的“二八定律”影响,2003年后,渠云鸿主张“抓大放小”,放弃赢利较小、分散精力太大、尤其是回款没有保障的项目,公司逐步转型为以电厂、电信、移动、石化等大型企业的工业服务为主,从电厂设备设施最早的清洗保洁,到简单的运行维护、检修、计算机信息服务等,还有餐饮、行政后勤等综合服务,公司也发展的越来越好。
根据公司业务发展的需要,2005年,渠云鸿又注册了广东开源电力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开源公司也办了《开源动力》小报。《通洁之声》一般两个版,每月一期,而《开源动力》一般四个版,二月一期,两个公司的业务方向不一样,两份报纸内容也有所不同,客户反响良好。
“我们公司现有六百多名员工,10年以上的老员工有近100人。我们真诚、用心服务客户,这与兰州大学校风和晋商的传统都有密切关系。”
热情积极,架起连接校友母校的桥梁
“2008年前后我开始学网球,现在每周能打四、五次。”从2014年开始,渠云鸿和厦大、人大、华科、天大等学校的几个球友共同发起“中国高校广东校友网球联赛”,渠云鸿的开源公司连续8年冠名赞助了这项赛事,报名参赛的高校有50多家,清华大学夺得过三届冠军,江西财经大学夺得过三届冠军,北京体育大学夺得最近二届冠军,北大、人大、厦大、武大、华科大、兰大、西交、上交、北航、吉大、中科大等高校都参与其中,是广东地区最大规模的群众性网球赛事,在广东网坛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渠云鸿还被大家推选为广东省文促会高校网球联盟盟主。
兰大网球队成立于2014年,渠云鸿的公司多年来一直常年赞助球队活动,在已经举行的8届“开源杯”中国高校广东校友网球联赛中,兰大队先后取得过一次第4名、一次第5名、三次第7名。
兰大广州校友网球队现场合影兰州大学广州校友会是在刘小锋、张曙光、渠云鸿、向斌等一批热心校友的推动下成立的。渠云鸿连续十多年担任常务副会长,热情积极地参与、支持校友会和母校各项活动,在 2018年被授予兰州大学“兰州大学校友工作‘最佳奉献’奖”。
兰州大学校友工作“最佳奉献”奖校友简介:渠云鸿
渠云鸿(永红),1966年出生于山西离石,男,汉族,1986级新闻系校友,广东开源电力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广州市兰州大学校友会常务副会长,广东山西商会副会长,广东省文促会网球联盟盟主。
来源 | 萃英记忆工程
采访 | 阎军
文字 | 张悦
编辑 | 王欣怡
责任编辑 | 梁聪聪
主编 | 尚亚玲
东方羽航清洗维修为您整理关于本文的清洗维修热搜话题
●渠滢简历
●渠晨曦个人资料
●渠洪波简介
●渠辉简介
●渠玉芝简历
●渠红院长
●渠晨曦个人资料
沐浴师恩 感恩兰大
兰大新闻系于1984年正式成立,渠云鸿是兰大新闻系的第三届学生。“兰大4年很短暂,但可以说影响了我一生。”在他看来,兰大的老师、学生思想观念开放、包容,尽管学校地理位置比较偏远,但丝毫不落伍。
大学时的渠云鸿兰大新闻系刚成立不久时,学生们除了上专业课外,还要选修经济系、法律系、管理系的课程。回忆起在校生活和恩师,渠云鸿印象十分深刻,“在我们系,影响最大的是系主任刘树田老师、李东文老师、段京肃等老师,我们离开学校后,还会经常谈起恩师们。”老师们的教学风格和做人做事的严谨态度,影响了渠云鸿的一生。
渠云鸿在《山西日报》实习时,联系分配到山西省纺织工业厅,“当时山西全省有300个大学生进党政机关,其中150个在地市一级,150个在省直机关,我属于后者。”1990年7月进山西纺织厅时,要求提供优秀大学生毕业推荐表。当时兰大没有这种推荐表,渠云鸿报到3个月后才正式办完报到手续。“是毕业时火车上偶遇的史启祯副书记出面帮我解决了推荐表问题,9月才办了正式入职手续。”每每提起史书记,渠云鸿都表示由衷的感谢。
首份工作 收获多多
“那时我的编制在山西省纺织工业厅,是《中国纺织报》山西记者站唯一的专职记者,同时也是厅办公室的科员。”山西纺织厅领导开会或视察时,常常会带上渠云鸿;纺织厅每周举行的厅办会议,一般都是处长们参加,后来也特批渠云鸿列席,这些经历,使得渠云鸿第一份工作受益颇丰。
渠云鸿在山西纺织工业厅工作二年整,本职工作是编写新闻报道、行业信息、动态、会议纪要等,还参与编撰了内刊《山西纺织通讯》。因为工作积极,活力四射,刚刚工作半年,1990年底就被评为厅机关先进工作者;山西记者站也被《中国纺织报》评为先进记者站,这是对渠云鸿及其单位工作的一种肯定。
脱离体制 下海创业
“1992年3月,我前往桂林参加《中国纺织报》年会,没想到,这竟成为我第一段工作的终结。”渠云鸿的老乡,中文系86级校友吕海峰当时和别人合作创立了“惠州市通洁应用化学技术研究所”,桂林年会结束后,渠云鸿绕道广东惠州看望海峰,跟几个校友去惠阳发电厂冷凝器清洗现场参观,尽管条件很艰苦,但一帮年轻人一起创业,气氛很好。“而且当时有种说法‘八十年代看深圳,九十年代看惠州’,受这句话鼓动,抱着自己没成家,‘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想法,也想南下。”
在这之前,渠云鸿也去过一趟广东。1991年10月前后,纺织厅办公室组织直属单位办公室主任到河南、湖北、湖南、广东等地调研“限产压库”(限制落后产能的生产,压缩库存),“那是我第一次来广东,当时感受很强烈,感觉这边和我们那边完全是两个世界,心里就动了念头,想过来,但也只是心动而已,回去以后,躁动的心就慢慢沉寂了。”
通过1991年10月和1992年3月、4月的三次广东之行,渠云鸿最终下定决心前往广东。“当时正好是邓小平南巡以后,全国各地掀起一股下海热潮。4月底,海峰给我打电话,说随时可以过来,他们这边需要人。我跟厅里提出下海的想法,厅长为此在党组会上讲了两次,主任和我谈话,劝我三思,毕竟有省直机关编制不容易。”而渠云鸿当时下定决心要南下,甚至不惜辞职,最后,厅长说“小渠,年轻人闯一闯也好,要走就走吧,给你留条后路,万一在那边站不住脚,还有条退路”,批准把渠云鸿的人事关系挂到直属公司,由行政编制转为了企业编制。
1992年7月3日,渠云鸿从山西离开,7月6日到达惠州,这个日期他记得非常清楚,因为这是他人生中的重要节点。
创业艰难 九死一生
渠云鸿从北方到南方,7月到达广东,正值一年最热的时候,对广东高温潮湿的气候极度不适,不久,头上起了痱子,身上长了疖子,最多时有十三、四个,痛的走路都一颠一颠的,“晚上海峰给我挤,都留下了疤痕,人这样了,白天还得出去跑业务,就这么坚持过来了。”渠云鸿跑业务时,大多数时候是靠两条腿走路,有的地方也可以坐公交车,但要想坐个摩托车,就是十分奢侈的事情了。“我毕业时月工资是120元左右,离开时153元,到了广东,一个月才200块钱,除去吃饭、打电话,就没剩多少钱了。”
1992年9月底,渠云鸿和吕海峰、张宏洋、杨潜等4个校友一起成立了惠州第一家清洗公司——“惠州市通洁清洗技术公司”,张宏洋是总经理,负责总体协调管理,吕海峰和渠云鸿负责业务,杨潜负责技术。
“记得1992年11月我们联系、签署了沙角电厂中央空调清洗项目,合同价3万元,当年觉得是很大一笔费用,因为1992年我们全年的产值才19万多元。合同签下来了,但我们只有理论知识,没实践过这么大的设备,接下项目后,拿到设备的基础资料,搞清楚中央空调的原理和构造、基本清洗工艺流程、现场实际情况后,按照工业清洗尤其是中央空调的清洗流程,认真准备各种材料,对中央空调的主、辅系统分别进行清洗、清理,最终清洗效果让厂里非常满意。”公司将该项目做了多年,这对公司的发展起到一定助推作用,到现在主营业务都是以电厂服务为主。
“1993年,山西一个朋友觉得清洗项目不错,和我们合作在山西成立了山西通洁清洗技术公司,给了我们两万多元技术转让费”。“我们还搞了电脑公司,在粤东推广华光激光照排系统,被好几个报社采用。”此外,我们还开过书店、水电维修部、棋牌俱乐部,在惠州组织举办了三届“富华杯”围棋比赛、“惠州粤北棋王争霸赛”,1993年在惠州市工商局顶楼会议室还搞过大型新年联欢晚会等。
1992、1993年,惠州发展比较快,但到了1993年下半年后,国家经济进行调整,曾经的热点城市惠州、海口、北海都受到冲击,通洁公司的业务也受到非常大的影响。
经济萧条,公司业务减量,同学们在合作过程中慢慢产生矛盾,逐渐各奔东西,自我发展。1997年10月后, 4个创业者就剩渠云鸿一人。“当时我和纺织厅的老领导在电话里聊,想打道回府没脸面,但留下的话,又实在看不到多大的前途,都哭了。”
彷徨无奈中,渠云鸿只能继续坚持。谁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1998年3月,沙角C电厂要搞达标,问我们能不能清洗发电机组外表,包括钢梁和锅炉本体表面等设备,其实我们没洗过,也不知道怎么洗,而且很多设备清洗要高空作业,但硬着胆子把它接下来,边摸索边清洗,当年洗了三台机组,”公司就此起死回生,出现了重大转机。
2002年,因为安全问题,公司又面临生死危机:年初,在珠海清洗卸船机,高压清洗枪射伤一个员工的眼睛;3月,在东莞高空作业时,一个员工从五楼摔亡;5月,公司微型面包车把沙角一个横穿马路的女孩撞昏迷,车被扣了20多天;7月,公司货车在惠阳追尾一部奔驰车,车被扣,赔了不少钱;10月,工程部主管在惠州清洗完一个电池厂的热水锅炉后,点着打火机照看清洗效果,引爆了锅炉里的残留气体,脸和上半身重度烧伤……此外,在一次重要投标活动中,半年总价比另一家公司多了100元,没中标。“总之那年很不顺,人心飘零、动摇,工资拖了四五个月发不出去,好多员工离职,公司随时面临倒闭的风险。好在我个人没出什么问题”,渠云鸿谈起这段经历感叹道:创业非常艰难。
创办企业报 过把总编瘾
2002年最困难的时候,渠云鸿参加中山大学工商管理MBA东莞班的学习,读书一年多,渠云鸿有诸多收获与感悟。当年8月,他创办了《通洁清洗》企业小报,后改名《通洁之声》。刚开始是两个月一期,到2003年改成一个月一期,一直坚持到现在。
“在清洗行业,虽然我们公司不大,但是有这么一份报纸,给别人的感觉不一样。”很多客户对他们的企业文化,对这份小报评价非常高,报纸主要是公司员工对工作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感,没有假大空的东西,很多客户包括一些厂长、部长都说:我们自己的报纸不一定看,但是你们的报纸我会认真仔细地看。
“这份报纸我们一直坚持做,到公司2012年成立20周年时,就整理出了两本书,叫《雨后彩虹-通洁20年》,当作我们公司的宣传、培训资料,对客户也是个形象宣传。”
办企业小报,和渠云鸿在兰州大学新闻专业的学习有直接关系。报纸创办以后,公司业务逐步大大好转,所谓“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企业文化的传播、公司品牌的建立,对公司管理、安全提升、公司形象的影响深远。在客户看来,这样一个劳动密集型企业居然能够办报纸,而且安全管理比较到位,员工敢于直面问题、持续改进,所以,很多业务就愿意交给他们做。
“我们以前是多头并进,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做,惠州、东莞很多酒店的厨房油烟系统是我们在做,还在惠州搞过洗车场,但搞的不成功。”受中大学习时老师“20%的客户创造了公司80%的业务”的“二八定律”影响,2003年后,渠云鸿主张“抓大放小”,放弃赢利较小、分散精力太大、尤其是回款没有保障的项目,公司逐步转型为以电厂、电信、移动、石化等大型企业的工业服务为主,从电厂设备设施最早的清洗保洁,到简单的运行维护、检修、计算机信息服务等,还有餐饮、行政后勤等综合服务,公司也发展的越来越好。
根据公司业务发展的需要,2005年,渠云鸿又注册了广东开源电力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开源公司也办了《开源动力》小报。《通洁之声》一般两个版,每月一期,而《开源动力》一般四个版,二月一期,两个公司的业务方向不一样,两份报纸内容也有所不同,客户反响良好。
“我们公司现有六百多名员工,10年以上的老员工有近100人。我们真诚、用心服务客户,这与兰州大学校风和晋商的传统都有密切关系。”
热情积极,架起连接校友母校的桥梁
“2008年前后我开始学网球,现在每周能打四、五次。”从2014年开始,渠云鸿和厦大、人大、华科、天大等学校的几个球友共同发起“中国高校广东校友网球联赛”,渠云鸿的开源公司连续8年冠名赞助了这项赛事,报名参赛的高校有50多家,清华大学夺得过三届冠军,江西财经大学夺得过三届冠军,北京体育大学夺得最近二届冠军,北大、人大、厦大、武大、华科大、兰大、西交、上交、北航、吉大、中科大等高校都参与其中,是广东地区最大规模的群众性网球赛事,在广东网坛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渠云鸿还被大家推选为广东省文促会高校网球联盟盟主。
兰大网球队成立于2014年,渠云鸿的公司多年来一直常年赞助球队活动,在已经举行的8届“开源杯”中国高校广东校友网球联赛中,兰大队先后取得过一次第4名、一次第5名、三次第7名。
兰大广州校友网球队现场合影兰州大学广州校友会是在刘小锋、张曙光、渠云鸿、向斌等一批热心校友的推动下成立的。渠云鸿连续十多年担任常务副会长,热情积极地参与、支持校友会和母校各项活动,在 2018年被授予兰州大学“兰州大学校友工作‘最佳奉献’奖”。
兰州大学校友工作“最佳奉献”奖校友简介:渠云鸿
渠云鸿(永红),1966年出生于山西离石,男,汉族,1986级新闻系校友,广东开源电力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广州市兰州大学校友会常务副会长,广东山西商会副会长,广东省文促会网球联盟盟主。
来源 | 萃英记忆工程
采访 | 阎军
文字 | 张悦
编辑 | 王欣怡
责任编辑 | 梁聪聪
主编 | 尚亚玲
东方羽航清洗维修为您整理关于本文的清洗维修热搜话题
●渠滢简历
●渠晨曦个人资料
●渠洪波简介
●渠辉简介
●渠玉芝简历
●渠红院长
●渠晨曦个人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