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天生命马拉松,用“清醒ECMO”抢救重症结核产妇!

2958人浏览 4个月前 提问网友:133****8631 IP归属地:胶南市

1个回答

  • 于杰松师傅
    于杰松师傅
    最佳回答

    4月11日,雨后初霁,青草芬芳。

    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重症医学科(ICU)内,30岁的产妇汪女士(化名)在家人的陪伴下顺利出院。医护人员经过39天的生死拉锯战,从深夜入院紧急抢救,到撤除呼吸机维持清醒ECMO(体外膜肺氧合),再到ECMO完全成功撤机,每一道关卡都惊心动魄、如履薄冰。这是一场拯救生命的马拉松,高水平救治能力与对患者的精细护理关怀,让这场赛跑迎来了喜悦的终点。

    大抢救

    “我们这有位重症结核的产妇,肺部的情况很不好,已经上了呼吸机和ECMO,需要送到金银潭医院抢救!”3月4日晚上,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党委书记、院长黄朝林接到电话,感到情况紧急。“30岁、产妇、重症肺炎、ECMO”这几个关键词快速闪过,他告诉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吴文娟:“做好准备,全力救人!”

    原来在两天前,来自云南、 孤身在汉,已经怀孕28周的汪女士突然意识丧失,被同事紧急送往附近医院,随后进行了剖宫产手术。经过一系列抢救,她的呼吸和循环功能毫无好转迹象,生命危在旦夕。医生用上了呼吸机和ECMO,并予以静脉-动脉-静脉(VAV-ECMO)模式治疗。考虑到汪女士肺部感染严重并查出结核杆菌,于是寻求金银潭医院支持。

    吴文娟在当晚10点左右接到病人,“她的肺部影像仿佛下着暴风雪一样,白花花一片”。她迅速召集同事、联络专家会诊,开展必要检查并反复研判病情,最终给出的诊断为:全身重症结核、重症肺炎、呼吸衰竭、心力衰竭、急性肝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碍......每一项内容都足以夺走人的性命。而如此凶险的病情同时发生刚生完小孩的产妇身上,无疑为治疗带来极大的挑战。

    汪女士依靠ECMO维持体征

    据了解,ECMO有2种基本模式:一种是引血导管将静脉血从体内引出进入膜肺经过充分氧合,回输到静脉系统,主要用于呼吸衰竭患者的呼吸支持;另一种则是回输到动脉系统,主要用于循环支持。

    吴文娟解释说,“汪女士使用的VAV-ECMO是更高级的模式,可以同时救治呼吸衰竭和循环衰竭。简单讲,就是从股静脉引血通过氧合器之后,一部分血回到颈内静脉进行呼吸支持;另一部分血回到股动脉进行循环支持。这种模式更考验救治能力,是ECMO的尖端技术。”

    当晚,ICU团队安排最有经验的医护人员上阵守护,努力确保患者心肺得到有效支持,同时积极缓解多器官衰竭,并针严重的多重感染开展抗感染治疗,终于平安度过了最艰难的第一夜。汪女士的生命体征,在体外仪器的支撑下暂时稳定下来。

    过三关

    “攻城容易守城难”,ECMO系统管理是个复杂、细致的过程,必须“盯牢”各项生命指标的变化,找到实时动态管理的平衡。为此吴文娟主任团队24小时轮值,从密密麻麻的检查结果中判断病情变化,第一时间调整ECMO参数和治疗策略。

    吴文娟查看患者情况

    3月7日,病情终于迎来了转机。汪女士左心室功能基本恢复,顺利拔除左股动脉导管,过渡为VV-ECMO(静脉-静脉)模式。由于全身炎症反应和血流分布改变,汪女士出现全身毛细血管广泛渗漏,身体多处针眼和创口流出黄色液体。为治疗补充的大量红细胞、血浆、白蛋白等胶体液和晶体液渗入胸腔、腹腔、肠管等处,ECMO血流动力出现不足,导致机器频繁抖管,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带来危险。

    继续补液可能再加重心脏负担,不补液ECMO无法正常运转,一时间左右为难。医生们决定尝试一点点补液,先输200ml,稳定后再输200ml......每次都紧盯着各项指标,总算补液成功,维持住有效循环。“当时的想法很简单:不能让孩子生下来见不到妈妈。”

    幸运的是,经过加强抗结核、抗感染治疗,汪女士病情渐有起色。又经过10天的精心治疗,汪女士肺部功能一天比一天好转。考虑到依赖呼吸机、ECMO等仪器治疗时间越长,血源性感染和并发症风险越好,因此撤机越早越好。

    3月18日,经过反复评估和测试,医生决定为汪女士先脱呼吸机,改为清醒ECMO。“一方面,患者清醒后可以自主呼吸、咳嗽和排痰;另一方面,尽早拔管可以避免气道开放导致的继发性肺部感染和呼吸机相关的肺炎及肺损伤。”

    医生进行ECMO拔管缝合

    在医护团队的精心照顾下,汪女士带着ECMO运转的同时,能自主进食饮水,和医护人员聊天,还能进行自主咳嗽、康复锻炼。两天后,她已经可以自己坐在床边,心肺功能恢复较好,精神状态也好了不少,清醒ECMO的优势在此时凸显。

    3月21日,经过多日连续监测,汪女士的各项指标均达到撤机标准。医生决定为她完全撤离ECMO。

    此时躺在病床上,身上插着多处管道的汪女士,不由自主地害怕起来。ICU护士长瞿朝晖握住她的手,从撤机操作开始一直到结束都没松开,全程陪伴和安慰。下午4时左右,ECMO上的指数变为0,大家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ECMO成功撤机,指数归零

    这也预示着,这位使用ECMO长达18天的危重产妇,经过不分昼夜的救治,终于成功了闯过鬼门关。

    创奇迹

    ECMO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性要求很高,汪女士入院当天,科室成立了6人的ECMO护理小组,专人轮流守护。每一个小时检查双下肢足背动脉搏动,每两个小时检查管路及膜肺、做血气分析,各种管路、营养、皮肤护理......每天护士们停不下来。

    由于汪女士当时全身硬肿严重,体重大概有170斤,渗液导致护理垫经常湿,最多一天换了8次。每次移动要保证身上的管子不脱出不移位不打折,需要5名医护人员配合默契、小心翼翼。

    护士握着汪女士的手

    而自从汪女士醒来,她就要求握着护士的手。后来她说,这样才有安全感,可以缓解疼痛。护士一旦离床,要和汪女士交代好去做什么事情,否则她会很焦虑。在ICU昼夜颠倒,汪女士白天睡觉晚上醒着,护士们就整夜坐在床前,握着她的手,和她拉家常、疏导情绪,陪她度过一个个难熬的夜晚。

    在ECMO成功撤除后,护理人员对汪女士进行了精细的基础护理:洗头发,擦身体,剪指甲等。由于长时间的卧床、四肢肌肉乏力,护士陪她康复锻炼,每天都能get“新技能”:吹起了气球、手可以捏东西、可以坐起来了……

    在后期治疗中,重症结核病治疗成为重点方向,院内多学科专家进行专门会诊,为她量身制订精细化的治疗及用药方案。

    4月11日下午,走出住院部南楼的大门口,汪女士不住地回头跟医护人员道别,拉的手牵了放,放了牵。

    “是你们为我创造了奇迹!”

    看到汪女士康复,吴文娟不禁回想起2016年,一位患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而濒死的16岁男孩从外院转来后,最终依靠ECMO成功救活。这也是湖北省最早将ECMO用于肺支持的病例。

    8年后,又一场生命的马拉松再次开跑,凭着患者顽强的意志力,医院积累的丰富经验和重症救治能力,以及专家团队果断决策、过硬技术,每个人都全力以赴的向希望奔跑,最终迎来了美好生命的重新绽放。

    记者:罗冰 通讯员:林坤 许丽

    编辑:王建

    责编:夏天

    编审:王俊

免费获取咨询

今日已有1243人获取咨询

最新问答

更多

热门问答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