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作者:信达证券,武浩、陆嘉敏、孙然)
一. 厚积薄发,第三方车载电源龙头地位稳固
1.1 深耕电源领域近二十年,第三方车载电源龙头地位稳固
电源领域深耕近二十年,第三方车载电源龙头地位稳固。公司 2005 年成立,早期以电梯电 源和通信电源等工业电源为经营重点,2009 年公司开始拓展电动汽车领域业务,并于 2013 年取得突破,成功研发 2.2kW 车载充电机和 1.5kW 车载 DC/DC 变换器,顺利进入奇瑞新能 源汽车供应商体系。随后公司逐步专注于发展新能源汽车车载电源产品,于 2017 年成功量 产车载电源集成产品,成为业内最早实现将车载充电机、车载 DC/DC 变换器等功能集成的厂 商之一。2013 年-2021 年期间,公司先后与广汽,一汽、北汽、奇瑞、理想、小鹏、东风等 公司建立合作,于2023 年 7 月 26 日正式在科创板上市。
股权结构稳定,管理团队技术背景坚实。截至 2023 年三季报,万仁春先生直接和间接控制 公司 38.49%的表决权,是公司实控人。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万仁春先生直接持有 公司约 8,093.43 万股,且作为执行事务合伙人控制倍特尔、特浦斯、森特尔三个员工持 股平台,间接控制公司 19.26%的表决权。持有公司 5%以上股份的自然人股东为刘钧、蔡 友良、胡锦桥,其中刘钧任职公司总经理与董事。核心子公司有深圳威迈斯软件、上海威 迈斯、芜湖威迈斯等,分别从事公司车载电源产品相关软件开发,同时争取双软企业优惠;利用上海和芜湖地区的区位优势、汽车产业链优势和人才优势,设立研发与销售主体 等。公司控制权、管理团队和核心技术人员稳定,近 2 年内均没有发生重大不利变化;管 理团队技术背景坚实,多数成员具备电子、电力、机械等专业背景,其中万仁春、刘钧、 冯颖盈、姚顺均曾担任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技术骨干。
公司主营新能源汽车电源产品。公司的主要产品包括车载电源的车载充电机(OBC)、车载 DC/DC 变换器、车载电源集成产品,电驱系统的电机控制器、电驱总成,以及液冷充电桩 模块等。新能源汽车通过车载电源对动力电池进行充电作为动力来源,由电驱系统驱动行 进。燃油车的油箱、发动机、变速箱等被新能源汽车的电源、电池、电驱等所取代。目前 公司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适配的车型主要有小鹏 G9、理想 L9、零跑 C11、长安奔奔、奇瑞 EQ1。
1.2 业绩快速增长,规模效应逐步体现
公司近年来业绩快速增长,规模效应逐步显现。2021 年,公司营业收入达 16.95 亿元,同 比增长 157.92%,2022 年保持营业收入高增长,增幅达 126.11%。2023Q1-Q3 营业收入 35.93 亿元,同比增长 40.55%,营收持续增长主要得益于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公司 车载电源以及电驱系统产品销量持续增加。2020 年-2022 年期间归母净利润增速显著高于 营收增速,2023 年 Q1-Q3 归母净利润 2.88 亿,同比增长 33.97%。自 2018 年起,公司主要 费用率基本呈现下降趋势,主要在于营收规模迅速扩大降低了费用占比。2023 年前三季度 费用率以研发费用最高,达 5.47%,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分别为 2.43%、2.60% 和 0.46%。
净利率稳步上升,部分产品毛利率略有下降。2020 年起,伴随产品销量激增,公司净利率 保持增长,主要得益于企业大规模量产的规模经济效应及有效的成本费用控制。毛利率呈 现下降趋势,具体到主要产品,车载电源集成产品毛利率稳定在 20%以上,车载充电机、 电驱系统的毛利率出现明显下滑,原因在于相关产品收入增幅有限,但功率器件等主要原 材料成本上升。
产品结构优化,车载电源集成产品为主力,800 V 产品初现规模。2022 年起,公司车载电 源集成产品销售收入占销售总收入 85%以上,收入及占比均呈快速增长趋势,主要原因是 车载电源集成产品的销量快速增长。部分产品平均单价略有下降,主要是随着汽车主力市 场从中高端车型向中低端车型逐步下探,以及新能源车原有车型价格存在下行压力,从而 对供应商核心零部件的采购价格产生下调要求。 1)电驱系统产品量价齐升。主要原因是:新能源汽车车载电源、电驱系统集成化程度越 来越高的趋势下,公司电驱系统先后实现电机控制器、电驱三合一总成产品的量产出 货,销售规模快速增加。 2)400V 仍为主力产品,800V 产品增长潜力较大。800V 产品销售收入从 2021 年的 101.29 万元迅速上升至 2022 年 2897.13 万元。公司 800V 车载集成电源产品已获得小 鹏汽车、理想汽车、岚图汽车等客户的定点;在电驱系统产品方面,800V 电驱多合一总 成产品已获由雷诺、三菱、日产共同设立的阿利昂斯集团的定点。
公司客户集中度有所降低,积极拓展海外客户。2020 年前五大客户销售收入占比达主营 业务收入的 72.42%,2022 年前五大客户销售收入占比下降至 57.37%,上汽、理想在近 两年内销售占比下降趋势明显,但仍为公司前二客户。公司践行“走出去”战略,近年 来境外收入占比也逐渐攀升。公司一方面与小鹏汽车、理想汽车、合众新能源、零跑汽 车等造车新势力以及上汽集团、吉利汽车、奇瑞汽车、长安汽车等众多国内知名车企建 立长期战略关系;同时在海外市场,已向知名车企 Stellantis 集团量产销售车载电源 集成产品,并与雷诺确定定点合作关系。
境外收入占比达新高,境外毛利率稳步提升。公司海外收入逐步提升,2023H1 海外收 入占比 14.49%。毛利率方面,境外毛利率逐年提升,但整体毛利率仍然低于境内水 平,未来随着整体规模的提升,境外业务毛利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1.3 募投项目:改善产能区域布局与技术创新并举
募投资金着力长三角区域产能扩充,持续聚焦技术创新、巩固技术优势。公司共募资 13.3 亿元,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源产品生产基地项目、研发创新和补充流动资金。募投项目之一 芜湖新能源汽车电源产品生产基地已于 2023 年 7 月开始投产,目前正处于产能爬坡阶段, 公司预计年底达产,实现新增产能为 120 万台/年。搭配公司芜湖创业园工厂产能约 100 万 台/年及深圳龙岗宝龙新能源厂区产能约 150 万台/年,公司产能规模有望持续提升。
二. 车载电源:集成化+800V 大势所趋,ASP 有望进一步提升
2.1 电驱动市场乘新能源东风而起,第三方供应及主机厂自制并行
新能源车渗透率加速,有望带动相关零部件市场规模增长。我国 2022 年新能源车产销分 别完成 705.8 万辆和 688.7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96.9%和 93.4%,新能源车渗透率达到 25.6%,2023 年渗透率进一步提升。海外方面,相比国内新能源渗透率依然处于较低水 平,2022 年新能源车渗透率为 14%,未来有望维持较高增速。
新能源动力系统可以分为电驱动系统和电源系统。电驱动系统包括驱动电机、电机控制器 和减速器,电驱动系统是新能源的核心,新能源车通过电驱动系统实现动力的输入和控 制;电源系统主要包括车载充电器 OBC、DC-DC 变换器和高压配电盒 PDU,其作用是实现电 力转化和电池充放电功能。
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汽车相比,其动力系统发生很大变化。传统燃油车以发动机和变速箱作 为动力系统核心,其结构较为复杂、零部件较多且供应链庞大。电驱动系统包括三大总成:驱 动电机总成(将动力电池的电能转化为旋转的机械能,是输出动力的来源)、控制器总成(基 于功率半导体的硬件及软件设计,对驱动电机的工作状态进行实时控制,并持续丰富其他控制 功能)、传动总成(通过齿轮组降低输出转速提高输出扭矩,以保证电驱动系统持续运行在高 效区间)。电驱动系统相比传统燃油动力系统,大幅提升了功率密度,同时大幅减少成本、体 积、重量,降低了新能源整车开发和供应链管理难度。电驱动系统中驱动电机总成与传动总成 在新能源车的典型安装位置为车身后部,控制器总成的典型安装位置为车身前部。
从成本上来看,电动汽车最大的成本占比为动力电池,占比约为 38%,电机成本占比 7%,电控 占比约为 6%。
电驱动和电源行业参与者可分为整车厂自供体系和第三方电驱动供应商。整车厂自供体系代表 公司有特斯拉、比亚迪旗下的弗迪动力、蔚来旗下的蔚然动力以及长安旗下的蜂巢能源等。第 三方电驱动供应商可以分为海外零部件巨头和国内供应商,海外汽车零部件巨头如联合电子、 日本电产、博世、大陆、博格华纳等,凭借深厚的技术、工艺等积淀拓展至新能源汽车领域, 本身产品力强、产能规模大,且具备全球主流车企客户资源。国内第三方电驱动供应商在近年 来快速崛起,根据业务侧重点可以分为以电控为主的英搏尔、汇川科技,以电机为主的方正电 机、卧龙电驱,以电源为主的威迈斯等厂商。在集成化的趋势下,部分企业开始布局电机、电 控、电源与“多合一”系统。
电驱动远期市场超千亿,车载电源有望超四百亿。新能源车核心零部件将直接受益于新能源车 市场的发展。我们预计 2030 年国内新能源车或将超过 2000 万辆。参考整车配备交流充电装置 的行业惯例,按照车载电源集成产品 2,200 元/台测算,我们预计到 2030 年中国车载电源产品市场规模超过 440 亿元。电驱系统产品作为新能源车核心零部件,按照电驱三合一总成产品 8,000 元/台测算,我们预计到 2030 年中国电驱系统产品市场规模超过 1600 亿元。 国内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厂商份额有望继续提升。NE 时代根据新能源乘用车保险数据统计,2022 年全年,新能源乘用车市场 OBC 装机量 512.87 万套,同比增长 77.6%;新能源乘用车电机累计 搭载量为 578 万套,同比增长 77.6%。电控累计搭载量为 576 万套,同比增长 77%。国产新能源 汽车核心部件强势,主要厂商市场份额逐年提升。
2.2 集成化+800V 大势所趋,第三方供应商有望受益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化和半导体技术的发展,电动汽车的整车要求是高安全性、高性能、 低电耗、低成本、小尺寸和轻量化,对应的电源和电驱动系统也向集成化、高压化发展。
1)集成化方兴未艾,电源+电驱系统多合一大势所趋
目前行业主流产品已由分立式部件转为集成式部件,集成化成为未来行业发展趋势。近年 来,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核心零部件呈现集成化、轻量 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分立式零部件逐渐往总成类方向发展。相关厂商也从原先供应独 立电机、电控、减速器等,逐渐专向提供多合一、深度系统集成化的产品。
华为、比亚迪、上汽等陆续推出多合一产品,引领高度集成化方向。在多合一电驱动方向上。 具有代表性的有:1)比亚迪元 plus 八合一,将 VCU/BCU/PDU/DC-DC/0BC/MCU/电机/减速器八大 部件集成在一起,其系统综合效率高达 89%,相同功率下体积减小 20%,重量降低 15%;2) 华为七合一,将 BDC/PCU/DC-DC/OBC/MUC/电机/减速器七大部件系统集成在一起;3)上汽变速 器&威迈斯七合一,将电机/电控/减速器/OBC/DC-DC/PDU/DCU 整合在一起。
2)800V 蓄势待发,第三代半导体有望进一步应用
国内外企业纷纷跟进 800V 架构,超级快充是大势所趋。相比较目前 400V 充电电压,800V 高压系统能提升充电功率和驱动功率,显著提高整车性能,同时减少整车线束等零部件重 量及成本。目前,国内外车企已开展布局,如保时捷、小鹏、比亚迪等车企均推出搭载 800V 高压平台车型;下游超快充充电桩也在逐步铺设覆盖,小鹏、广汽、理想、华为等均 发布超快充桩、计划投建超充站。佐思汽研结合各车厂规划预测,到 2027 年底,800V 高 压平台车型保有量将达到 300 万辆,800V 超充站保有量达到 1.5-2 万座。
高压+高功率密度趋势下, SIC 渗透率或将提升。未来电机控制器技术发展趋势为高安全 性,高功率密度化以及高压化。随着 800V 电压平台推出,在大功率,大电流条件下减少损 耗、增大效率和减小器件尺寸成为需求点,电机控制器的主驱逆变器需要硅基 IGBT 替换为 SiC 基 MOS 模块,存量替代市场空间较大。作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代表,SiC 具有大禁带 宽度、高击穿电场强度、高饱和漂移速度和高热导率等优良特性。SiC 的禁带宽度(2.3- 3.3eV)约是 Si 的 3 倍,击穿电场强度(0.8×106 V/cm-3×106 V/cm)约是 Si 的 10 倍,热 导率(490W/(m·K))约是 Si 的 3.2 倍,可以满足高温、高功率、高压、高频等多种应用 场景。
三. 高压化下带来量价齐升,液冷超充模块打造新增长点
3.1 顺应行业产品高压化趋势,产品不断升级
顺应车载电源高压化趋势,研发取得丰硕成果。公司积累形成了 800V 高压平台产品开发 技术、第三代半导体应用技术等核心技术,成功解决了高绝缘耐压、高转换效率高难度技 术要求。在高绝缘耐压方面,公司积极应用第三代半导体功率器件,并结合 800V 高压电 气安全距离的技术要求,开展硬件电路结构与 PCB 板的设计匹配,成功实现兼顾高压安 全与产品整体尺寸小型化的系统匹配优化。
800V 技术实现了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深度融合。公司的 800V 产品销售额逐年上升,在 2022 年销售额大幅增加,可见公司 800V 产品的竞争力以及市场地位。在车载电源产品方 面,公司 800V 车载集成电源产品已获得小鹏汽车、理想汽车、岚图汽车等客户的定点,其 中小鹏 G9 车型已于 2022 年第三季度上市,为国内首批基于 800V 高压平台的新能源汽车车型之一。在电驱系统产品方面,公司 800V 电驱多合一总成产品已获由雷诺、三菱、日 产共同设立的阿利昂斯集团的定点。
公司致力于建立多元化、分散化的客户群体,以分散经营风险。公司已与小鹏汽车、理想汽 车等造车新势力以及上汽集团、上汽通用等众多知名企业建立起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并多 次获得了上汽集团、奇瑞汽车、合众新能源等主要客户颁发的各项质量奖项荣誉;同时公司 积极参与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已向海外知名车企 Stellantis 集团实现车载电源集成 产品的量产发货,并取得雷诺等海外车企定点。公司与众多新能源汽车整车品牌客户合作, 建立了强大的客户资源优势,构筑了进一步发展的市场基础。
3.2 集成化成果丰硕,产研深度结合
公司的集成化优势为营收增长带来动力。车载电源集成产品是公司车载电源业务的主要构 成。2020 年-2022 年,公司车载电源集成产品收入分别为 39,902.26 万元、137,028.67 万元和 325,985.49 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60.88%、81.05%和 85.33%,收入及占比均呈快速增长趋势。公司的车载电源集成产品在功率密度、重量、体积、成本 控制等核心指标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磁集成解耦控制技术助力公司构建技术护城河。公司磁集成方案在保证输出性能不变的情 况下,可以减少功率器件、驱动芯片、控制芯片、高压接插件、壳体等材料用量,实现重 量降低、体积减小、成本降低。基于集成技术,公司已成为新能源汽车车载电源产品出货 量最大的供应商。根据 NE Times 数据,2020-2021 年期间,公司连续两年在中国乘用 车车载充电机市场出货量排名第一。通过集成化技术,使得公司车载电源集成产品 “6.6kWOBC+2.5kW DC/DC”型号体积功率密度达 1.73kW/L,高于同行业同类型产品。
公司三合一、多合一产品发展较快。在新能源汽车车载电源、电驱系统集成化程度越来越 高的发展趋势下,公司积极向电驱系统领域进行拓展和产业布局,已取得上汽集团、长城 汽车、三一重机等多家境内外知名企业的定点,实现了电机控制器、电驱三合一总成产品 和“电源+电驱”电驱多合一总成产品的量产出货,其中电驱系统产品 2022 年出货量达到 6.25 万台。电驱三合一、多合一产品增长势头较快,并在 2021 年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 变。
3.3 液冷充电模块有望开辟新增长点
大功率充电桩成发展方向。参考广汽埃安的《广汽埃安高压快充技术应用及展望》,2021 年电池倍率在 0.8C-1.5C 之间,额定电压在 300V-400V 之间,而快充充电桩功率在 30- 120kW 之间。而随着电池倍率往 3C 甚至 6C 发展,额定电压向 800V 演进,未来快充充 电桩功率也需要得到提升,大功率充电桩成为发展方向,未来向 200kW、480kW 甚至更 高功率发展。
大功率充电模块+液冷是大势所趋。直流充电桩由多个充电模块组成,以 120kW 充电桩为 例,若使用 15kw 充电模块,需要 8 个并联,但若采用 30kW 充电模块,只需要 4 个并联。参考 电桩网数据,2021 年中国 20kW 模块占据市场容量比例约为 60%左右,其余容量比例主 要由 30kW 模块占据,40kW 模块占据小部分。随着近年来电动汽车电池容量的提升及充 电倍率的提升,已经有明显的实际市场发展趋势:20kW 较大份额市场正在逐渐向 20kW,30kW,40kW 多元化规格发展。
大功率充电下,液冷散热成为解决发热的重要手段之一。相较于风冷散热,全隔离防护技 术下的液冷充电模块是通过压缩机制冷,依靠循环液带走热量,并使用冷凝器对循环液进 行降温,具有高防护、低噪声(风冷散热噪声大于等于 60 分贝,液冷散热噪声则控制在 35 分贝内)、耐热好和易维护的特点,满足快充需求下 70kW 及以上充电模块的散热诉 求。目前,虽然液冷充电模块成本较高,同等功率下液冷充电桩价格较风冷高,但后期维 护和检修次数较少,一定程度上降低运营维护成本,未来有望成为充电模块的主流散热方 式。
公司率先布局,液冷充电模块有望开辟新增长点。液冷充电桩模块是公司针对直流充电市 场开发的创新产品,与现有交流充电的车载电源产品形成一定的互补性,满足新能源汽车 市场多样化的充电需求。公司超级充电桩模块产品方案采用三相六开关硬件拓扑,使用液 冷散热方案,去除了电解电容和风扇,从而大幅提升了散热能力、使用寿命,降低了噪 声,同时具备逆变输出能力。并且液冷充电桩模块在 2020-2023 年收入呈现持续增长趋 势,有望成为新的增长动力。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东方羽航清洗维修为您整理关于本文的清洗维修热搜话题
●液冷充电枪厂家
●液冷充电上市公司
●液冷充电桩应用前景
●大功率液冷充电的龙头公司
●大功率液冷充电枪技术
●液冷充电上市公司
(报告出品方/作者:信达证券,武浩、陆嘉敏、孙然)
一. 厚积薄发,第三方车载电源龙头地位稳固1.1 深耕电源领域近二十年,第三方车载电源龙头地位稳固
电源领域深耕近二十年,第三方车载电源龙头地位稳固。公司 2005 年成立,早期以电梯电 源和通信电源等工业电源为经营重点,2009 年公司开始拓展电动汽车领域业务,并于 2013 年取得突破,成功研发 2.2kW 车载充电机和 1.5kW 车载 DC/DC 变换器,顺利进入奇瑞新能 源汽车供应商体系。随后公司逐步专注于发展新能源汽车车载电源产品,于 2017 年成功量 产车载电源集成产品,成为业内最早实现将车载充电机、车载 DC/DC 变换器等功能集成的厂 商之一。2013 年-2021 年期间,公司先后与广汽,一汽、北汽、奇瑞、理想、小鹏、东风等 公司建立合作,于2023 年 7 月 26 日正式在科创板上市。
股权结构稳定,管理团队技术背景坚实。截至 2023 年三季报,万仁春先生直接和间接控制 公司 38.49%的表决权,是公司实控人。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万仁春先生直接持有 公司约 8,093.43 万股,且作为执行事务合伙人控制倍特尔、特浦斯、森特尔三个员工持 股平台,间接控制公司 19.26%的表决权。持有公司 5%以上股份的自然人股东为刘钧、蔡 友良、胡锦桥,其中刘钧任职公司总经理与董事。核心子公司有深圳威迈斯软件、上海威 迈斯、芜湖威迈斯等,分别从事公司车载电源产品相关软件开发,同时争取双软企业优惠;利用上海和芜湖地区的区位优势、汽车产业链优势和人才优势,设立研发与销售主体 等。公司控制权、管理团队和核心技术人员稳定,近 2 年内均没有发生重大不利变化;管 理团队技术背景坚实,多数成员具备电子、电力、机械等专业背景,其中万仁春、刘钧、 冯颖盈、姚顺均曾担任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技术骨干。
公司主营新能源汽车电源产品。公司的主要产品包括车载电源的车载充电机(OBC)、车载 DC/DC 变换器、车载电源集成产品,电驱系统的电机控制器、电驱总成,以及液冷充电桩 模块等。新能源汽车通过车载电源对动力电池进行充电作为动力来源,由电驱系统驱动行 进。燃油车的油箱、发动机、变速箱等被新能源汽车的电源、电池、电驱等所取代。目前 公司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适配的车型主要有小鹏 G9、理想 L9、零跑 C11、长安奔奔、奇瑞 EQ1。
1.2 业绩快速增长,规模效应逐步体现
公司近年来业绩快速增长,规模效应逐步显现。2021 年,公司营业收入达 16.95 亿元,同 比增长 157.92%,2022 年保持营业收入高增长,增幅达 126.11%。2023Q1-Q3 营业收入 35.93 亿元,同比增长 40.55%,营收持续增长主要得益于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公司 车载电源以及电驱系统产品销量持续增加。2020 年-2022 年期间归母净利润增速显著高于 营收增速,2023 年 Q1-Q3 归母净利润 2.88 亿,同比增长 33.97%。自 2018 年起,公司主要 费用率基本呈现下降趋势,主要在于营收规模迅速扩大降低了费用占比。2023 年前三季度 费用率以研发费用最高,达 5.47%,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分别为 2.43%、2.60% 和 0.46%。
净利率稳步上升,部分产品毛利率略有下降。2020 年起,伴随产品销量激增,公司净利率 保持增长,主要得益于企业大规模量产的规模经济效应及有效的成本费用控制。毛利率呈 现下降趋势,具体到主要产品,车载电源集成产品毛利率稳定在 20%以上,车载充电机、 电驱系统的毛利率出现明显下滑,原因在于相关产品收入增幅有限,但功率器件等主要原 材料成本上升。
产品结构优化,车载电源集成产品为主力,800 V 产品初现规模。2022 年起,公司车载电 源集成产品销售收入占销售总收入 85%以上,收入及占比均呈快速增长趋势,主要原因是 车载电源集成产品的销量快速增长。部分产品平均单价略有下降,主要是随着汽车主力市 场从中高端车型向中低端车型逐步下探,以及新能源车原有车型价格存在下行压力,从而 对供应商核心零部件的采购价格产生下调要求。 1)电驱系统产品量价齐升。主要原因是:新能源汽车车载电源、电驱系统集成化程度越 来越高的趋势下,公司电驱系统先后实现电机控制器、电驱三合一总成产品的量产出 货,销售规模快速增加。 2)400V 仍为主力产品,800V 产品增长潜力较大。800V 产品销售收入从 2021 年的 101.29 万元迅速上升至 2022 年 2897.13 万元。公司 800V 车载集成电源产品已获得小 鹏汽车、理想汽车、岚图汽车等客户的定点;在电驱系统产品方面,800V 电驱多合一总 成产品已获由雷诺、三菱、日产共同设立的阿利昂斯集团的定点。
公司客户集中度有所降低,积极拓展海外客户。2020 年前五大客户销售收入占比达主营 业务收入的 72.42%,2022 年前五大客户销售收入占比下降至 57.37%,上汽、理想在近 两年内销售占比下降趋势明显,但仍为公司前二客户。公司践行“走出去”战略,近年 来境外收入占比也逐渐攀升。公司一方面与小鹏汽车、理想汽车、合众新能源、零跑汽 车等造车新势力以及上汽集团、吉利汽车、奇瑞汽车、长安汽车等众多国内知名车企建 立长期战略关系;同时在海外市场,已向知名车企 Stellantis 集团量产销售车载电源 集成产品,并与雷诺确定定点合作关系。
境外收入占比达新高,境外毛利率稳步提升。公司海外收入逐步提升,2023H1 海外收 入占比 14.49%。毛利率方面,境外毛利率逐年提升,但整体毛利率仍然低于境内水 平,未来随着整体规模的提升,境外业务毛利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1.3 募投项目:改善产能区域布局与技术创新并举
募投资金着力长三角区域产能扩充,持续聚焦技术创新、巩固技术优势。公司共募资 13.3 亿元,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源产品生产基地项目、研发创新和补充流动资金。募投项目之一 芜湖新能源汽车电源产品生产基地已于 2023 年 7 月开始投产,目前正处于产能爬坡阶段, 公司预计年底达产,实现新增产能为 120 万台/年。搭配公司芜湖创业园工厂产能约 100 万 台/年及深圳龙岗宝龙新能源厂区产能约 150 万台/年,公司产能规模有望持续提升。
二. 车载电源:集成化+800V 大势所趋,ASP 有望进一步提升2.1 电驱动市场乘新能源东风而起,第三方供应及主机厂自制并行
新能源车渗透率加速,有望带动相关零部件市场规模增长。我国 2022 年新能源车产销分 别完成 705.8 万辆和 688.7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96.9%和 93.4%,新能源车渗透率达到 25.6%,2023 年渗透率进一步提升。海外方面,相比国内新能源渗透率依然处于较低水 平,2022 年新能源车渗透率为 14%,未来有望维持较高增速。
新能源动力系统可以分为电驱动系统和电源系统。电驱动系统包括驱动电机、电机控制器 和减速器,电驱动系统是新能源的核心,新能源车通过电驱动系统实现动力的输入和控 制;电源系统主要包括车载充电器 OBC、DC-DC 变换器和高压配电盒 PDU,其作用是实现电 力转化和电池充放电功能。
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汽车相比,其动力系统发生很大变化。传统燃油车以发动机和变速箱作 为动力系统核心,其结构较为复杂、零部件较多且供应链庞大。电驱动系统包括三大总成:驱 动电机总成(将动力电池的电能转化为旋转的机械能,是输出动力的来源)、控制器总成(基 于功率半导体的硬件及软件设计,对驱动电机的工作状态进行实时控制,并持续丰富其他控制 功能)、传动总成(通过齿轮组降低输出转速提高输出扭矩,以保证电驱动系统持续运行在高 效区间)。电驱动系统相比传统燃油动力系统,大幅提升了功率密度,同时大幅减少成本、体 积、重量,降低了新能源整车开发和供应链管理难度。电驱动系统中驱动电机总成与传动总成 在新能源车的典型安装位置为车身后部,控制器总成的典型安装位置为车身前部。
从成本上来看,电动汽车最大的成本占比为动力电池,占比约为 38%,电机成本占比 7%,电控 占比约为 6%。
电驱动和电源行业参与者可分为整车厂自供体系和第三方电驱动供应商。整车厂自供体系代表 公司有特斯拉、比亚迪旗下的弗迪动力、蔚来旗下的蔚然动力以及长安旗下的蜂巢能源等。第 三方电驱动供应商可以分为海外零部件巨头和国内供应商,海外汽车零部件巨头如联合电子、 日本电产、博世、大陆、博格华纳等,凭借深厚的技术、工艺等积淀拓展至新能源汽车领域, 本身产品力强、产能规模大,且具备全球主流车企客户资源。国内第三方电驱动供应商在近年 来快速崛起,根据业务侧重点可以分为以电控为主的英搏尔、汇川科技,以电机为主的方正电 机、卧龙电驱,以电源为主的威迈斯等厂商。在集成化的趋势下,部分企业开始布局电机、电 控、电源与“多合一”系统。
电驱动远期市场超千亿,车载电源有望超四百亿。新能源车核心零部件将直接受益于新能源车 市场的发展。我们预计 2030 年国内新能源车或将超过 2000 万辆。参考整车配备交流充电装置 的行业惯例,按照车载电源集成产品 2,200 元/台测算,我们预计到 2030 年中国车载电源产品市场规模超过 440 亿元。电驱系统产品作为新能源车核心零部件,按照电驱三合一总成产品 8,000 元/台测算,我们预计到 2030 年中国电驱系统产品市场规模超过 1600 亿元。 国内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厂商份额有望继续提升。NE 时代根据新能源乘用车保险数据统计,2022 年全年,新能源乘用车市场 OBC 装机量 512.87 万套,同比增长 77.6%;新能源乘用车电机累计 搭载量为 578 万套,同比增长 77.6%。电控累计搭载量为 576 万套,同比增长 77%。国产新能源 汽车核心部件强势,主要厂商市场份额逐年提升。
2.2 集成化+800V 大势所趋,第三方供应商有望受益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化和半导体技术的发展,电动汽车的整车要求是高安全性、高性能、 低电耗、低成本、小尺寸和轻量化,对应的电源和电驱动系统也向集成化、高压化发展。
1)集成化方兴未艾,电源+电驱系统多合一大势所趋
目前行业主流产品已由分立式部件转为集成式部件,集成化成为未来行业发展趋势。近年 来,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核心零部件呈现集成化、轻量 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分立式零部件逐渐往总成类方向发展。相关厂商也从原先供应独 立电机、电控、减速器等,逐渐专向提供多合一、深度系统集成化的产品。
华为、比亚迪、上汽等陆续推出多合一产品,引领高度集成化方向。在多合一电驱动方向上。 具有代表性的有:1)比亚迪元 plus 八合一,将 VCU/BCU/PDU/DC-DC/0BC/MCU/电机/减速器八大 部件集成在一起,其系统综合效率高达 89%,相同功率下体积减小 20%,重量降低 15%;2) 华为七合一,将 BDC/PCU/DC-DC/OBC/MUC/电机/减速器七大部件系统集成在一起;3)上汽变速 器&威迈斯七合一,将电机/电控/减速器/OBC/DC-DC/PDU/DCU 整合在一起。
2)800V 蓄势待发,第三代半导体有望进一步应用
国内外企业纷纷跟进 800V 架构,超级快充是大势所趋。相比较目前 400V 充电电压,800V 高压系统能提升充电功率和驱动功率,显著提高整车性能,同时减少整车线束等零部件重 量及成本。目前,国内外车企已开展布局,如保时捷、小鹏、比亚迪等车企均推出搭载 800V 高压平台车型;下游超快充充电桩也在逐步铺设覆盖,小鹏、广汽、理想、华为等均 发布超快充桩、计划投建超充站。佐思汽研结合各车厂规划预测,到 2027 年底,800V 高 压平台车型保有量将达到 300 万辆,800V 超充站保有量达到 1.5-2 万座。
高压+高功率密度趋势下, SIC 渗透率或将提升。未来电机控制器技术发展趋势为高安全 性,高功率密度化以及高压化。随着 800V 电压平台推出,在大功率,大电流条件下减少损 耗、增大效率和减小器件尺寸成为需求点,电机控制器的主驱逆变器需要硅基 IGBT 替换为 SiC 基 MOS 模块,存量替代市场空间较大。作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代表,SiC 具有大禁带 宽度、高击穿电场强度、高饱和漂移速度和高热导率等优良特性。SiC 的禁带宽度(2.3- 3.3eV)约是 Si 的 3 倍,击穿电场强度(0.8×106 V/cm-3×106 V/cm)约是 Si 的 10 倍,热 导率(490W/(m·K))约是 Si 的 3.2 倍,可以满足高温、高功率、高压、高频等多种应用 场景。
三. 高压化下带来量价齐升,液冷超充模块打造新增长点3.1 顺应行业产品高压化趋势,产品不断升级
顺应车载电源高压化趋势,研发取得丰硕成果。公司积累形成了 800V 高压平台产品开发 技术、第三代半导体应用技术等核心技术,成功解决了高绝缘耐压、高转换效率高难度技 术要求。在高绝缘耐压方面,公司积极应用第三代半导体功率器件,并结合 800V 高压电 气安全距离的技术要求,开展硬件电路结构与 PCB 板的设计匹配,成功实现兼顾高压安 全与产品整体尺寸小型化的系统匹配优化。
800V 技术实现了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深度融合。公司的 800V 产品销售额逐年上升,在 2022 年销售额大幅增加,可见公司 800V 产品的竞争力以及市场地位。在车载电源产品方 面,公司 800V 车载集成电源产品已获得小鹏汽车、理想汽车、岚图汽车等客户的定点,其 中小鹏 G9 车型已于 2022 年第三季度上市,为国内首批基于 800V 高压平台的新能源汽车车型之一。在电驱系统产品方面,公司 800V 电驱多合一总成产品已获由雷诺、三菱、日 产共同设立的阿利昂斯集团的定点。
公司致力于建立多元化、分散化的客户群体,以分散经营风险。公司已与小鹏汽车、理想汽 车等造车新势力以及上汽集团、上汽通用等众多知名企业建立起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并多 次获得了上汽集团、奇瑞汽车、合众新能源等主要客户颁发的各项质量奖项荣誉;同时公司 积极参与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已向海外知名车企 Stellantis 集团实现车载电源集成 产品的量产发货,并取得雷诺等海外车企定点。公司与众多新能源汽车整车品牌客户合作, 建立了强大的客户资源优势,构筑了进一步发展的市场基础。
3.2 集成化成果丰硕,产研深度结合
公司的集成化优势为营收增长带来动力。车载电源集成产品是公司车载电源业务的主要构 成。2020 年-2022 年,公司车载电源集成产品收入分别为 39,902.26 万元、137,028.67 万元和 325,985.49 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60.88%、81.05%和 85.33%,收入及占比均呈快速增长趋势。公司的车载电源集成产品在功率密度、重量、体积、成本 控制等核心指标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磁集成解耦控制技术助力公司构建技术护城河。公司磁集成方案在保证输出性能不变的情 况下,可以减少功率器件、驱动芯片、控制芯片、高压接插件、壳体等材料用量,实现重 量降低、体积减小、成本降低。基于集成技术,公司已成为新能源汽车车载电源产品出货 量最大的供应商。根据 NE Times 数据,2020-2021 年期间,公司连续两年在中国乘用 车车载充电机市场出货量排名第一。通过集成化技术,使得公司车载电源集成产品 “6.6kWOBC+2.5kW DC/DC”型号体积功率密度达 1.73kW/L,高于同行业同类型产品。
公司三合一、多合一产品发展较快。在新能源汽车车载电源、电驱系统集成化程度越来越 高的发展趋势下,公司积极向电驱系统领域进行拓展和产业布局,已取得上汽集团、长城 汽车、三一重机等多家境内外知名企业的定点,实现了电机控制器、电驱三合一总成产品 和“电源+电驱”电驱多合一总成产品的量产出货,其中电驱系统产品 2022 年出货量达到 6.25 万台。电驱三合一、多合一产品增长势头较快,并在 2021 年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 变。
3.3 液冷充电模块有望开辟新增长点
大功率充电桩成发展方向。参考广汽埃安的《广汽埃安高压快充技术应用及展望》,2021 年电池倍率在 0.8C-1.5C 之间,额定电压在 300V-400V 之间,而快充充电桩功率在 30- 120kW 之间。而随着电池倍率往 3C 甚至 6C 发展,额定电压向 800V 演进,未来快充充 电桩功率也需要得到提升,大功率充电桩成为发展方向,未来向 200kW、480kW 甚至更 高功率发展。
大功率充电模块+液冷是大势所趋。直流充电桩由多个充电模块组成,以 120kW 充电桩为 例,若使用 15kw 充电模块,需要 8 个并联,但若采用 30kW 充电模块,只需要 4 个并联。参考 电桩网数据,2021 年中国 20kW 模块占据市场容量比例约为 60%左右,其余容量比例主 要由 30kW 模块占据,40kW 模块占据小部分。随着近年来电动汽车电池容量的提升及充 电倍率的提升,已经有明显的实际市场发展趋势:20kW 较大份额市场正在逐渐向 20kW,30kW,40kW 多元化规格发展。
大功率充电下,液冷散热成为解决发热的重要手段之一。相较于风冷散热,全隔离防护技 术下的液冷充电模块是通过压缩机制冷,依靠循环液带走热量,并使用冷凝器对循环液进 行降温,具有高防护、低噪声(风冷散热噪声大于等于 60 分贝,液冷散热噪声则控制在 35 分贝内)、耐热好和易维护的特点,满足快充需求下 70kW 及以上充电模块的散热诉 求。目前,虽然液冷充电模块成本较高,同等功率下液冷充电桩价格较风冷高,但后期维 护和检修次数较少,一定程度上降低运营维护成本,未来有望成为充电模块的主流散热方 式。
公司率先布局,液冷充电模块有望开辟新增长点。液冷充电桩模块是公司针对直流充电市 场开发的创新产品,与现有交流充电的车载电源产品形成一定的互补性,满足新能源汽车 市场多样化的充电需求。公司超级充电桩模块产品方案采用三相六开关硬件拓扑,使用液 冷散热方案,去除了电解电容和风扇,从而大幅提升了散热能力、使用寿命,降低了噪 声,同时具备逆变输出能力。并且液冷充电桩模块在 2020-2023 年收入呈现持续增长趋 势,有望成为新的增长动力。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东方羽航清洗维修为您整理关于本文的清洗维修热搜话题
●液冷充电枪厂家
●液冷充电上市公司
●液冷充电桩应用前景
●大功率液冷充电的龙头公司
●大功率液冷充电枪技术
●液冷充电上市公司